> 文章列表 > 亩这个单位是怎么来的

亩这个单位是怎么来的

亩这个单位是怎么来的

“亩”这个单位来源于中国夏、商、周时期的井田制度。在夏、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中,土地被规划成若干方块,称为“井”,每个“井”内部分为九块小方块,称为“田”。其中,位于中心的“田”称为“公田”,周围的八块称为“私田”。在先秦文献中,“亩”通常指代“私田”,而“田”则指代“公田”。

“亩”字本身,其繁体字为“亩”,其中“亩”部表形,“久”部是对“亩”的当时实际存在状态或结构的进一步解释。在夏、商时代,“亩”是对农户在井田所耕种的土地规划状态的符号化表达方式。

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,一亩地的具体面积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,但大致上,一亩约等于666.67平方米。这一换算关系在现代计量中仍然被使用,其中1亩等于60平方丈,而一丈等于十尺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夏、商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结构性差异,这导致不同文献对于“亩”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可能存在不一致之处。因此,在理解“亩”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数值时,需要考虑这些差异
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
井田制度在商朝有何发展?

夏朝井田模型的具体结构是怎样的?

亩在不同朝代间的面积换算有何变化?